金丰资讯

NEWS CENTER

【必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乡村振兴

2017.11.24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常态”,这一阶段在十九大报告中被释义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换而言之,中国经济增速下来了,但增速背后的质量上去了。在这一转折点上,想要突破经济瓶颈,就必须改变以损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找寻新的经济改革途径。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应对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聚焦三农领域,农业与农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平衡器”、“蓄水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三大举措: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百业农为先,农兴百业兴”。农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于一体,伴随和支撑着整个人类进化史,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越来越表现为多功能性的永恒的魅力产业。同样,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结合,存在生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占GDP比重不足10%的特殊性,但农业对国民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对农业供给提出了新层次的要求,人民群众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最后还应该“吃得高兴”。具体针对农业供给方面,就是从单纯强调“数量”到“质量”,再到“供需匹配度高,人人都能‘买得到’‘买得起’高质量农产品”的美好生活阶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主要应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此前我国一直施行国家收购政策,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又因为外国粮食质量好价格低,生产过剩、进口过剩,最终导致“仓满为患”。据数据统计,大概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财政浪费。由这一表象问题出发,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进口过剩,更多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农户过分依赖国家的补贴政策,缺乏依据市场供求信息调节自身生产行为,造成生产过剩,则更多是结构性问题。面对“内忧外患”,农业发展的问题已经积累到不改不行的地步。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其次,“调结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想要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供给思维就不能只停留在“保数量”,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向“保数量、保质量”以及“买得到、买得起”的高阶美好需求努力。在此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原则,保证粮食等农产品的自给率,粮食生产不可能完全交给市场、交予他国;要按照新时期人民美好生活要求的标准,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要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更好引导农业生产、优化供给结构,如从消费主导、区位优势、品种用途(稳粮、优经、扩饲)等角度调整结构、深化改革。

再者,“强科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产品成本降不下来,国际竞争力就提不上去,农产品价格就不会有优势,农民收入就成问题。这一恶性循环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科技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既是补齐农业短板的生产力基础,也是深化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应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总体而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改革举措。这一举措给农业生产者和下游加工、销售企业带来新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新机遇。因此,应抓住改革要领,不断在去库存、调结构、强科技等多领域深化改革,顺应经济转型新时代,促进农业与农村发展。

三大作用:

以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举措,因此,在满足市场需求、调节供需关系、纠正市场价格、树立新消费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调节市场价格,恢复市场活力。价格,是描述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信号,也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纽带。具体而言,想要农民增收,价格就不能太低;想要市民得实惠,价格就不能太高,所以二者初衷存在一定的矛盾。当然,除供求关系以外,生产成本、中间商加价都是造成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为了平抑这种波动对生产消费双方带来的影响,我们就需要通过市场和政府两大主体,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我国政策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有为”体现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政策引导、恢复市场主导的改革策略,也就是“有为政府”促进“有效市场”的重点体现。首先,“去库存”纠正了长期以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市场价格造成的扭曲。淘汰次品,刺激优质农产品生产,既能满足对高质农产品的需求,又能提高价格实现农民增收。同样地,“调结构”“提品质”“强科技”都是从供求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整个市场的有效运转。因此,让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起到决定作用,有助于市场保持自由活力,形成的价格也就更真实,有益于供求双方。

第二,满足新时期市场需求,破解供需矛盾。当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就是用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满足大家“吃饱”“吃好”,还能“买得到、买得起”便宜、高质农产品的愿望。我们发现,绿色有机的蔬菜、土鸡蛋、野生蘑菇等原生态、纯天然的农产品,要比普通农产品贵好几倍。优质农产品老百姓都“吃不起”,美好生活需要就“达不到”;而高质量农产品受众一局限,市场打不开,生产就没有积极性。

那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还要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有四点建议: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农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高质农产品生产成本;二要加大福利政策,设置专项补贴,鼓励优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三要调整产业链,减少中间商层层加价的谋利行为;四要树立好品牌形象,减少消费者选择成本,辅助企业宣传和开拓市场,同时加强了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农产品的认知,“贵的就好,好的就贵”并不尽然,逐渐让价格实惠、质量又好的农产品进入百姓生活。

第三,重塑农产品品牌,中国农业“强起来”。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食物安全”成为囊括其全部意义的更好表述,也更加贴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从数量角度而言,我国农产品生产数量基本自给且有余,但仅单讲食品安全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近年来,如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等食品安全危机的案例屡见不鲜,让民众对于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就是通过“强科技”等一系列手段重塑消费者对于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信任,有助于打破一味认为“进口农产品好”的消费观。我国农产品“强起来”,就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和抓手,通过优质、健康、可信赖的质量口碑,打造好我国自己的农业品牌,不断蓄积自身力量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位。

一大助力:

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的“三个必须”,将“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作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全面继承、深化和发展。

转型攻坚期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即重申农业的重要性。打破三农问题的痼疾,让农业与农村重焕活力,同时更新民众对三农的认知。当前,国家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是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有人却认为农业与农村应该为现代化发展让步,农产品可依靠国际市场供应,农民尤其是小农可有可无。对此,必须明确否定农业基础性定位、忽视农村发展重要性的看法,既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也不符合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同时还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给农业与农村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出路,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发展、农民富足。面对已有的三农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一是,打破僵化、冗杂的农业供给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带入新鲜活力,盘活农村资源,实现最优化配置;二是,通过改革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产品收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富足;三是,通过改革加深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让农民更快了解市场需求,促进城乡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有无,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新闻
  • 05
    02.2018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关注这一领域,今年有啥不同?

    ◆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月4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对...

  • 07
    01.2018

    未来农村将发生这10件大事!

    近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的历史...